古代的中国,等级森严可不是说说而已。《礼记》里就提到天子用九个鼎,诸侯的规格就得低些。这规矩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包括吃饭穿衣、出行住房浙江配资公司,甚至日常用的礼器、摆设,都给不同阶层的人划出了一条看不见却异常森严的界线。这些规矩绝对不能破,深入人心。所以,古代的衣服啊,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封建规矩的压力下,被用来区分高低贵贱的。
咱们现在挖出的文物、看到的古画,上面人物的配饰、衣服上绣的花样,甚至衣服本身,都清清楚楚地印着等级的烙印。想想称呼就知道:皇帝自称“朕”,官员自称“臣”,最普通的老百姓就只能被称为“奴”或“庶人”了。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人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能感受到这礼教压在身上的分量。那么,具体到穿衣戴帽上,又有哪些明晃晃的区别呢?
图源网络
一、上上下下,规矩分明
很早很早的原始时期,一首歌谣唱道:“太阳出来就干活,太阳落下就休息。挖井喝水,种田吃饭。皇帝老子的权力跟我有啥关系?” 那时候的生活虽然原始,倒显得自在简单。人们之间或许有头领有平民,但阶级的压迫还没那么露骨地干扰生活。
展开剩余81%可随着时间推移,封建国家慢慢建立起来,那种原始的自然率真就渐行渐远了。新建立的封建社会里,从上到下,等级清清楚楚,直接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能分到多少资源、吃什么饭、住什么样的房子、穿多复杂多华丽的衣服,全看你站在哪个台阶上。
原始社会里敬畏的生命,到了封建王朝眼中,常常变得轻如草芥。翻开史书,管它是大兴土木的太平盛世,还是人命如草的乱世,遭殃的总是那些底层的百姓。这当然有当时认知局限的缘故,但也确实透着那个时代的落后和悲哀。
高居上层的皇帝和贵族们,最爱用奢华的衣服和配饰来显摆自己的高贵地位。他们的用品、首饰,乃至死后陪葬的东西,动不动就是金银玉器这些值钱物件,或者难得一见的珍玩。可对贫苦的百姓来说,活着都填不饱肚子,死后能有个埋身之所就不错了,更别说讲究穿什么、带什么陪葬了。这种天壤之别,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奢华和昏聩,也暴露了他们想通过这种明晃晃的制度提醒老百姓:记住你的身份!以此把人牢牢锁在自己的阶层里,好稳固他们的统治。
在今天,学习知识、开启民智相当容易。可在古时封建集权的社会,书籍文字却是上层阶级用来帮自己统治的工具。阶级差别,说白了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自家江山安稳,人为造出来的鸿沟。这既加深了对民众的压榨剥削,也让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身上的玩意儿,全是身份的证
古代规矩细得很,连坐什么车、马怎么装饰,还有身上佩戴的东西都有讲究。这充分展现了过去那些有身份有官职的人,他们的配饰是多么繁复,形式又是多么庄重。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咱们中国几千年下来,男人们的配饰从象征身份的玉佩、玉阙,到宋朝文人流行的簪花、敷粉,无一不透露出:不同的阶层,穿戴打扮上有森严的分野。
比如,衣服上绣龙的图案?那只能是皇帝的专属!凤凰呢?是皇家贵族女子的象征,民间万万用不得。正室妻子能明媒正娶地穿大红,妾室就得避开这样正牌的颜色。皇帝一边宣扬自己是天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位置说得合情合理;一边又通过这些身外之物,明明白白地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砌起高墙,借此维护自己的权威。这既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阶级分化的残酷与荒诞,也透露出封建统治者心底那一丝不安——得靠这些来镇场子。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后,等级的划分更是严上加严。科举考试、立军功这些通道看起来给了人上升的机会,可对广大的底层百姓而言,资源极其有限,根本够不着。于是,华丽的衣服,好听的配饰,就越来越被权贵阶级垄断了。为什么配饰这么讲究身份等级?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恐怕是:古代好玉石太难找了,再加上财富本身就被权贵掌握,平民手里根本没几个钱。在那个普遍贫困落后的时代,只有高高在上的贵族们,靠着压榨盘剥百姓,搜刮大量财富,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这些好东西。
而真正创造这些财富的劳动者呢?他们却在重重压迫下常常连饭都吃不上,生存都成问题,哪还有心思、有能力去追求衣服配饰的样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感慨过:“我有什么功劳和德行?又不用种田也不用养蚕。做官领三百石的俸禄,年底粮食多到吃不完。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天心里都不安。” 他在官员里算比较关心百姓疾苦的了。从他的感慨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在这种困苦之下,精美的配饰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遥远得像天边的云,根本就是没用的奢侈品。
三、衣服款式,不凭自己选
传说嫘祖发明了纺织,咱中国人的祖先这才有了遮体保暖的衣服。可在古代,东西缺得很,哪能人人都穿上好衣裳?这既是森严的等级决定的,也是物资分配的结果。《诗经》里就有“绿衣黄里,衣裳穿颠倒”这样的句子。这说明早在先秦,咱们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对衣服的颜色、式样有了比较固定的规矩和公认的好看了。物以稀为贵,在黑色布料染色很困难的时代,黑色就成了秦朝王室的专属色。
不同身份的人,衣服样式区别很大。王公大臣们穿的是宽袍大袖,上朝时一丝不苟,体现着王朝统治的威严。老百姓穿的就大不一样了:窄衣袖,衣服也短些,这样既省布料,种地干活时又方便利落,没一点拖累。所以,古代服饰的区别,不仅是社会等级决定的,也是因为各个阶层承担着不同的任务,逼得人们不得不选择、接受适合自己那份差事的衣服样式。听那首古老的《金缕衣》,一方面写出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秦汉时期手艺人的高超技巧。
事情总有两面性,包括古代这上上下下不同的穿戴。试想,如果真让贫民穿华服,那买华服、保养华服的钱从哪儿来?穿上华服之后,难道还赶着破牛车吗?不配套吧!这就有点像现代人常调侃的:买一件奢侈品不算本事,难的是拥有支撑这件奢侈品的高端生活方式。封建社会的等级压迫残酷无比,根本不把普通人的命和财产当回事。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随着阶级分化而产生的服饰差异,也确实有它存在的基础。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关系对身处底层的人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考古学家在汉代中山靖王的豪华陵墓里,就发现了一套与众不同、极其豪华的“金缕玉衣”。这“衣服”是用黄金丝线把成千上万块玉石串成的,一出土就震惊世界。贵族们用从百姓那儿搜刮来的财富,采挖玉石,购买黄金,精心编织着自己死后也要华丽富贵的迷梦。这美梦背后,自然浸满了无数黎民百姓的血汗。到了三国时期,这种太过分的“金缕玉衣”才被官方禁止。虽然我们今天对它不太熟悉了,但它毫无疑问是最能体现封建阶级压迫以及不同阶级衣着巨大差距的“活教材”。
咱们国家自古就是纺织大国,丝绸更是世界闻名。那条连通中国与世界的丝绸之路,不仅运走了丝绸,还带回了新鲜的东西和财富。不管是强盛的唐朝,还是经济繁荣的两宋,丝绸技术都不断取得新突破。这虽然没能消除衣服等级的区别,但比起更早的时候,绝对是重大的进步。
后来,随着时代的车轮轰隆向前,特别是革命的兴起,咱们国家终于在穿衣这事上打破了等级的枷锁。也许只有思想观念的真正进步,才能冲垮封建社会在穿衣上筑起的高墙。这反过来也说明,在封建统治时期,衣服分等级这事儿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说得真好。随着制度的革新,百姓思想的开化,知识的普及,如今的街头,人们的穿着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衣服不再是身份地位的紧箍咒浙江配资公司,想穿什么全凭个人喜好。这绝对是几千年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大进步,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斗不息才换来的美好生活。
发布于:四川省力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